075 你捂什么?-《大清话事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半个时辰,李郁收了23个孩子。
    舍出去了小200斤稻谷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小贩眉开眼笑,今天这趟是赚了。
    他看着行进速度缓慢的李氏队伍,小声说了一句:
    “这人真傻,买这么些半大孩子回去能干啥?起码白吃5年饭。”
    茶水摊主也附和道:
    “这年头,白送孩子都没人要。要是大姑娘还成,能卖进窑子里。”
    不过,腹诽归腹诽。
    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借了一辆板车。
    捏着鼻子把一大一小两具尸体拉上车。
    裹上白布,草席,拉到远处的乱葬岗去了。
    在一棵大树下,挖了个浅坑,把人埋了进去。
    想了想,又找了块破木板,竖了起来。
    “黄泉路上慢慢走。下辈子投胎选个好地方,不投胎京城,也要投在咱苏州。”
    茶水摊主掸掸灰尘,叹息了一声,走了。
    若不是李郁那番威胁的话,他才不会这么老实。
    肯定找个地方扔了。
    作为一个典型的市井狡诈之徒,他有自己的生存智慧。
    老百姓可以坑,家境殷实的也能坑。
    但是这种有钱还横的年轻人,你不能坑。
    因为,他真敢弄死你!
    回去的路途,李郁花了2个时辰。
    这些刚买的孩子,体力实在是虚弱到了极点。
    没有十天半个月的休养,都恢复不了。
    到了堡外,众人震惊。
    出门一趟,捡了这么多孩子?
    “咱老爷是善人。”
    “哎,这些孩子命好。”
    一群正在干活的流民,感慨道。
    李郁指着这些孩子,大声喊道:
    “你们都站好了。”
    “从今以后,都是我李家堡的人。”
    “我叫李郁,以后就是你们的老爷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洗刷,换衣服,剃头,吃饭。
    这些一步都不能省。
    “老爷,这些人头发里都是虱子。怕是洗不干净。”一个妇人举着剪刀,来请示。
    “那就剃光头。”
    “是,老爷。”
    于是,李家堡多了23个光头孩子,不分男女。
    头三天,只许喝咸菜粥。
    三天后,逐步可以吃正常食物。
    暂时归属杨云娇麾下的劳工队,先看看脾性。
    其余人都说是李郁发善心。
    只有杨云娇,猜到了李郁的一些心思。
    孩子是一张白纸,耐心培养几年后,忠诚度很高。
    而成人,世界观早就形成了,心思复杂。
    自家老爷,做的事都有点出格。
    万一被有心人说出去,怕是会惹麻烦。
    杨云娇觉得,有机会要认真提醒一下。
    因为,她的老爹当年就是行事不密,被人告发了。
    收养孤儿这种事,盐商圈子里不是秘密。
    只不过,是养大后挑出色的做护院、或者歌姬而已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最近,蚊子似乎是少了。
    堡内的人都说是撒盐的缘故,站在观景楼上放眼望去,周围的绿色少了。
    李郁用恶霸的手段,将周边的地盘急速扩大了一圈。
    所付出的银子,不过是正常市价。
    若是正常买地,这些人不可能卖给自己。
    范京有些猜到了他的心思,悄悄询问道:
    “军师,是不是故意自污?”
    “对。”
    “现在应该没事了吧?”
    “马忠义此人阴险,日后行事要特别小心。”
    范京点点头,他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,说道:
    “以后的物资采买,我舍近求远,从湖州府买。”
    “嗯,尤其是战略物资。”
    李家堡对于钢,铁,铜,皮革,硝石,硫磺,砖石,石料,木材,采购量都很大。
    如果有心人细算一下,就会发现不对劲。
    所以,分散采买,异地采买,才能避免麻烦。
    这种时候,李郁就想起了福成。
    前段时间,自己去了一份书信,不知道他有没有回信。
    这个时代,车马很慢。
    远距离通信,很郁闷。
    广东是个好地方,工商业发达。
    属于沿海地区中,皇权影响最微弱的一地。
    李郁考虑,以后尽量从广东采买。
    结识一些当地的豪商,最好再搭上洋商的关系。
    有福成的关系在,此事可行。
    一艘海船,就能采买上千吨几百吨的物资。
    抵得上现在零星采买无数趟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火药作坊。
    周围竖起了篱笆,严禁任何人靠近。
    等其他的房子盖起来,李郁还会把这里搬个家。
    天天路过火药桶,心里总是毛毛的。
    打开门,十几个妇人正在忙碌着。
    如果忽略颜色,倒是有点像在制作面点。
    每一个人,都有单独的一张桌子操作。
    而且,严禁跑动,打闹。
    五叔坐在一张椅子上,静静的看着天空发呆。
    他这种表现,像极了衰老到极致的老人。
    “五叔,跟我去堡外看看盐碱地?”
    “哎,好。”
    五叔这才回过神来,慢悠悠的披着一件衣服,拄着拐杖。
    李郁觉得这样走路太慢了,干脆让人赶来了一辆驴车。
    稻田里的水,早已放干。
    水稻都倒伏在了地上,和泥土混在一起。
    土壤表面开始板结,出现盐花,初见成效。
    “您看成吗?”
    “还需要时间,盐碱地一旦形成,除非人力介入,否则只会越来越严重。”
    这上百亩盐碱地,已经成了李郁恶霸的最好佐证。
    大善人的名头,正在飞速的远去。
    这让李郁有些伤感。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