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7章 灾情如火,棍子太硬-《北宋大丈夫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尉氏县,骄阳似火。
    田野上,无数农人在看着远方。
    地里的庄稼低垂着头,外表渐渐有枯黄之色。
    “来了……”
    一辆辆大车缓缓而来,拉车的老牛气喘吁吁,嘴角有白沫。
    大车上全是装水的容器,各种木桶,以及坛子。
    “这是我家的!你别抢!”
    水车一到,那些农人就开始了争抢。
    “这是我的!滚开!”
    两个大汉扭打在一起,最后坛子掉落下来,水花四溅……
    “别打了!”
    一个老汉跺脚喊道:“有这功夫不如去拉水来!”
    众人麻木的开始浇水。
    勺子舀一勺水浇下去,已经出现裂缝的土地贪婪的吸吮着,瞬间那些水就消失了,土地渐渐恢复干裂状态。
    再来一勺,依旧如故。
    一桶水全部浇灌下去,这一片田地依旧干裂……
    老农抬头,绝望的喊道:“没了……没了呀!”
    他用水勺敲打着空荡荡的桶底,仰头骂道:“贼老天,为何不下雨?为何不下雨?”
    农人们看着蓝天,绝望的情绪在蔓延。
    “翁翁!”
    一个老农重重的倒在地上,他的孙儿过去抱着他,喊道:“翁翁。”
    老农牙关紧咬,好不容易撬开灌水,悠悠醒来。
    “今年……今年不行了。”
    老农喊道:“别拉水了,没用,不够啊!去请人来,打井!”
    “咱们就在惠民河边上,能打井。”
    汴梁周围的好处是水系发达,但坏处就是大家对旱灾没什么准备,以至于遭遇旱情之后,不能拿出最有效的应对办法来。
    农人们没头苍蝇般的去寻人,可那些会打井的人早就被请走了,留下的只是绝望。
    “咋办?”
    大家都有些慌,但却没有应对办法。
    该是乡老和士绅们发挥作用的时候了。
    “找官府!”
    乡老们给出了这个上千年来的标准答案。
    “可官府很忙。”
    官府是很忙,在旱情之前,尉氏县的官员们压根就没有准备,以至于旱情爆发后,他们束手无策。
    士绅们呢?
    他们该有办法吧?
    高宅大院里依旧歌舞升平,士绅们的日子不错。
    “他们早就请了打井的人,如今地里的庄稼都不愁浇灌……”
    老农悲叹道:“要读书啊!看看,看看,读书人就知道阴着请人打井……”
    “是啊!读书真好。”
    “那些打井的工匠呢?”
    既然如此,咱们也打井吧。
    “他们在那几家吃好喝好,说是……说是还要打井。”
    “打个屁!”老农怒道:“这是卡着人手呢,逼着咱们去向他们借贷。”
    这是套路,当遭遇灾荒时,就是这些士绅发财的好机会。
    “咱们只要借了他们的钱,那就一辈子都还不清,最后只得把田地给了他们,全家佃种他们的地……或是全家进城寻找活路。”
    在商业上,资本的积累从来都不干净。但在民间,农业资本的积累更显得直接和血淋淋。
    山高皇帝远永远都实用,那些士绅们在灾荒之际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,通过高利贷来盘剥百姓,而这一切很荒唐的被律法保护着。
    是的,在大宋高利贷是合法的,那些钱多的没地方投资的都会找到放贷的头目,然后把钱投资进去让他去操作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