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节 挤挤睡-《带着系统闯南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清爽地洗了个澡,换了身新衣服。

    在新宅里吃过第一顿早饭,拿上周新会提前买的金朝人参,张新坐进汽车打算去拜会张永福。

    张永福住在城市东南方向的迪波路,这里也是一片富人区,但比索莫路又要差一个档次。

    原因大家都懂,不是张永福住不起,而是低调。

    之所以前去拜会,一是因为初到三和城时的赠饼之恩。

    二是老郑担保借款的1000万盾中,有张永福的400万盾。

    三是因为他是郑奕住的前辈,自然也就是张新的前辈。

    张永福本身是富二代,在南洋出生,继承的生意是橡胶种植和加工,且是南洋橡胶寡头之一

    少年时期思想进步,义侠肝肠,为人忠厚。

    比较有传奇的人生经历,他是孙辛亥革命在海外的主要助手,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在孙革命急需资金时,他大力慷慨资助,尽力募捐,积极支持孙民主革命。

    同时,张永福以自己在南洋的关系,努力联络吸收各方志士,壮大队伍,成为孙在南洋革命的得力助手。

    并在南洋传播革命和民主思想,团结在海外唐人支持民主推翻老太婆。

    今天在南洋到处都有他的善举传说。

    不过,这是当下。

    历史上,也就是两年后的1938年,他走上了严重的错误道路。

    鉴于此,注定张新不能和他深交。

    对比老郑。

    老郑虽然不算多么活跃,但他内心有自己的坚持,对唐山统一是真正的死忠份子。

    历史上日兴行败退,最后也没有妥协。

    是大英雄、大豪杰,所以张新即使已经很强很壮,在老郑面前该有的恭敬从来不缺一分。

    老郑的性格、甚至是长像,都和同一时期的鲁迅有七分相。

    两者皆有一种‘伏首甘为儒子牛’的精神,只是没有鲁那么有名。

    毕竟一个在唐山写文章,还是上京大学教授。

    一个在国外从商,知名度没有。

    话说,历史上的1936年10月19,是鲁迅病逝的日子,也就是10天后...

    心里乱糟糟地想着事情,学徒控制小汽车在张家大门外停下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