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-《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楚溪客终于有钱了!

    不对,应该说,平川城终于有钱了。

    其实,  楚溪客从长安带过来的钱一直没花,原本想用来建王城,  但是姜纾从一开始就要求把平川城的府库和楚溪客的私库分开,  楚溪客可以调用府库的钱,府库却不能私用楚溪客的钱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平川城的钱是楚溪客的,楚溪客的钱还是楚溪客的!

    半年来,  平川城百废待兴,处处都要花钱,  府库月月入不敷出。

    好在,临近年尾,  落户的百姓少了,不用再着急建村落、分房子。

    相反,  百姓们要生活,就得消费,  发现平川的食盐比别的州府卖得便宜之后,就开始报复性囤盐,  生怕不久后盐价会上升。

    因此,  他们不光自己买,还给家乡的亲朋好友捎信,让他们也过来买。

    平川城的盐铺刚开张,当日的存盐便销售一空。第二日上新,  又卖空了,  接连几日日日如此,  晚去的百姓根本买不着。

    百姓们便更加觉得平川城的盐价会上涨。

    毕竟,在别的州府盐价“涨涨落落涨涨涨涨涨涨……”是家常便饭。

    直接影响就是,远道而来买盐的百姓更多了。

    这点钱放在别的州牧刺史眼里根本不值一提,但楚溪客不一样啊,他可是卖烧烤出身的,摆摊第一天赚到了一文钱都那么开心,现在可是赚到了好~~~多个一文钱!

    为了可以持续性赚到更~~~多一文钱,楚溪客暗搓搓地在平川边境开起了“食盐小铺”,方便四面八方的百姓过来买。

    实际上,跨州府买盐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,但楚溪客脸皮厚啊,还有俩好爹。

    姜纾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,言明“盐贵伤农”,暗指楚溪客这样做是体恤百姓,并拐弯抹角地说,谁跳出来阻止谁就是“百姓的公敌”——最后这个词是楚溪客加上的。

    紧接着,贺兰康就秘密地送了一车车精盐出去,简单粗暴地按住了各处节度使蠢蠢欲动的小心思。

    本地盐卖得再贵,钱也都入了国库,哪里比得上自己兜里有盐来得实在?

    更何况,各地长官中不乏一心为民的清流之士,巴不得百姓们能吃上便宜盐。

    于是乎,楚溪客的“食盐小铺”越开越多,越开越红火。百姓们买到了物美价廉的盐,平川城的府库也堆满了一筐筐铜钱。

    就连姜纾都震惊了,继而感慨:“即便那些贤明的君王,为了各自的目的也免不了盘剥百姓,殊不知,让利于民,互惠互利,方能水涨船高。”

    百姓看似力量弱小,但这一文文钱加起来,已然是一个了不得的数目。

    云竹粗粗清点了一番,惊讶地发现,比贺兰康卖给各路节度使的盐钱都多。

    是的,贺兰康可会过日子了,先前承诺给节度使们的一车车精盐不是免费的,要收钱。

    不过,即便收钱节度使们也乐意。因为平川的盐质量好,价格低,尤其是那些提纯后的精盐,让他们用金子换都觉得值!

    就这样,平川城有钱了,终于可以盖房子了!

    按照姜纾原本的规划,平川城应该包括宫城、王城和外郭三部分。

    宫城是平川王的居住地。

    王城用于三省六部办公。

    外郭则是城中百姓的住宅和商铺。

    因为缺钱,钟离东曦之前只建了宫城和王城,百姓们还住在灵州旧址,新城中除了驻军用地和临时搭建的商铺,大多地方还是空的。

    楚溪客把一份计划书放到姜纾案头:“阿爹、不,姜相,你看看新城这么建如何?”

    姜纾难得看到他一本正经的样子,笑着绕开卷轴,只粗粗看了一眼,便抓到了其中的关键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