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-《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平川棉纺厂前面挂的是“平川”的名号,  就说明是官办工厂,从筹备到运营都分给了工部负责,钟离东曦作为户部代理尚书,  为了避嫌,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。

    因此,  直到这时候才看出问题。

    至于工部的大佬们为什么没提出来,  归根到底是因为,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事件,他们对楚溪客盲目信任,觉得平川王殿下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,  结果就是……

    楚溪客这次失误了。

    他一心想着把棉纺厂做大做强,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消费结构。

   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掌握在极少的一批人手里,  这些人更愿意花高价购买更加珍贵的丝绸或绣品,而不会瞧上平平无奇的棉布。

    就算一开始因为新奇买上一些,  等到发现棉布远远没有丝绸带来的“高奢”效应之后,很快就会果断收手。

    至于普通阶层的平民,  更倾向于保守消费,他们更愿意把钱用来购买粮食、土地或房屋,  而不是花上数倍于麻布的钱去买棉布。

    那么,棉布不能像麻布一样便宜卖吗?

    问题就出在这里。

    楚溪客投入的成本太大了,  根本没办法降低棉布的价钱。就算他不做布匹,  改成棉被或棉衣,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贵族阶层更愿意选择彰显身份的丝绵或裘皮,而普通民众抓一把柳絮或木棉就能过冬,棉衣棉被夹在中间,  还是高不成低不就。

    这件事,  对楚溪客来说就是个教训。

    倘若他可以再谨慎些,  多征求一下姜纾和钟离东曦的意见,而不是仗着国库有钱了就一掷千金,也就不会有此刻的窘境了。

    这个教训着实有点大了。

    因为,棉纺厂关系到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得失成败,而是府库第四季度的进项,是棉纺厂几百名员工的收入,甚至还有整个平川城第一产业要走的路线。

    如果棉纺厂不能赚钱,平川城大力发展棉花种植的计划将成为一个笑话。

    楚溪客前所未有的沮丧。

    钟离东曦并非提出问题之后就坐视不理了,他没有空口白牙地安慰楚溪客,而是不动声色地想办法。

    富人阶层喜欢丝绸,无非就是看中丝绸带来的“品牌溢价”,倘若棉布制品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,就不愁卖出高价了。

    循着这个思路,钟离东曦找来大批民间染工,试图把普通的白棉布染成各种好看的颜色。

    他还想到了扎染手艺,并亲自带着匠人们尝试不同的方法,力求把棉布做得更加贵气,甚至能达到丝绸的水准。

    这天,第一批扎染布料做成,钟离东曦叫着楚溪客一起去查验成果。

    楚溪客其实兴致不高,但为了不让钟离东曦担心,他还是装作充满期待的样子跟着去了。

    金秋时节,天朗气清,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布料挂在晾衣绳上,穿梭其中,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迷宫。

    清风拂过,轻盈的布带飘飘荡荡,有的刚好挂在胳膊上,仿佛自己一下子成了衣袂飘飘、宽袍广袖的神仙。

    楚溪客站在艳阳下,看着钟离东曦拿着一卷漂亮的布匹,穿过层层叠叠的布带大步走来。

    兴许是扎染的效果不错吧,钟离东曦难得露出张扬的笑意,远远看去,他就像穿着一件花花绿绿的衣裳,自信而笃定地走在t台上……

    “叮”的一声,楚溪客头顶的小灯泡亮了起来。

    ***

    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“秋社”,民间称为“秋社日”,是用来庆祝丰收、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

    去年的秋社日,平川城一穷二白,没啥可庆祝的,楚溪客也就没带头搞活动。

    今年不同了,占城稻栽培成功,甚至自然杂交出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;棉花意外的高产,别管楚溪客个人面临怎样的困境,至少在百姓看来,棉纺厂建起来了,大伙就有了更多收入来源;北瓜、茄子、麻山药试验田亦是欣欣向荣,怎么看都应该好好庆祝一下。

    更何况,楚溪客还有自己的小心思。

    他特意给六部官员及家眷发了请帖,并强调一定要携家眷到场,嘴上说着是为了“团团圆圆,求个好兆头”,实际是为了让他的“家眷”闪亮登场。

    祭奠开始,长长的供桌上摆放着五牲、五谷和丰盛的瓜果蔬菜、美酒和糕点。

    社糕要一圈圈摆放,还要一层层摞起来,叠得高高的;花饽饽放了满满一盆,用瓜果汁液涂成了花花绿绿的颜色,好看又喜庆。

    最显眼的还是那个别具一格的“姜饼屋”,是楚溪客亲自指挥着伙夫们做的,一块块姜饼竟拼出了平川城的模样!让人一眼看去,还以为自己正站在城墙上,俯瞰整个城池呢!

    官员这边由楚溪客带头,上香,敬酒,拜神;家眷那边本来应该是钟离东曦带着,只是时辰快到了,钟离东曦却迟迟没来。

    家眷们已经小声议论起来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